玉米秸稈還田做為發展可持續農業的措施,逐步得到普及并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、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。*,實行玉米秸稈還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,培肥地力,改善土壤結構,有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,第二,據調查研究和科學試驗,玉米秸稈內含氮量為0.6%,含磷量為0.27%,含鉀量為2.28%,有機質含量能達到15% 左右。1250公斤鮮玉米秸稈相當于4000公斤土雜肥的有機質含量,氮磷鉀含量相當于18.75公斤碳銨、10公斤過磷酸鈣和7.65公斤硫酸鉀。連續2—3年實施玉米機械秸稈還田,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0.15—0.2%,增加*磷33—45%、速鉀25—30%,增加含氮量1.06%,一般能提高單產20—30%,從而減少了化肥使用量,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,提高農產品品質。第三,利用農業機械進行秸稈還田還可以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,減輕農業的勞動強度,節約時間,解決勞動力不足問題。但是,目前蘭考縣玉米秸稈還田技術應用不科學,產生了負效應,具體表現是:
一是秸稈還田量大。秸稈可以提高地力,增產增效,但并非越多越好,其還田數量要根據水源和耕作條件決定,應保證秸稈還田充分腐爛,不影響下茬耕作質量,一般還田量為500公斤/畝左右。而蘭考縣玉米秸稈還田量一般都達到1000公斤以上,還田量較大,并且粉碎后的秸稈長度大于10厘米,不利于耕翻,影響播種。合適的長度應該在5厘米左右,同時要粉碎深翻,以提高播種質量。
二是覆蓋不及時。玉米掰完穗后,要適時用秸稈粉碎機對秸稈進行粉碎,及時深翻。在玉米成熟后,秸稈呈綠色,含水量30%以上時進行,此時秸稈本身含糖分、水分大,易被粉碎,對加快腐爛,增加土壤養分大為有益。而蘭考縣目前玉米秸稈還田粉碎大多不及時深翻覆蓋,造成水分流失不利于腐爛。
三是不補施氮肥,使碳氮比失調,秸稈本身碳氮比為65—85:1,而適宜微生物活動的碳氮比為25:1,秸稈還田后土壤中氮素不足,使得微生物與作物爭奪氮素,致使秸稈分解緩慢,麥苗因缺氮而黃化,黃弱,生長不良。秸稈還田后,增施*氮肥,可降低土壤中的碳氮比,從而利于微生物的活動,滿足幼苗生產對氮素的需要,加快秸稈分解,又可為小麥中后期提供養分。
四是不深翻、鎮壓。秸稈還田后,不及時深翻,使土壤變得過松,大空隙過多,導致跑風,土壤與種子不能緊密接觸。土壤養分集于土壤表層,難于保證小麥后期的養分供應,影響水分下滲,田間降雨徑流量大,土壤深層蓄水小,根系發育差,降低了小麥后期抗御干旱和干熱風的能力,影響產量。據調查,今年蘭考縣冬季遭遇多年不遇的干旱和凍害,深翻地塊小麥畝產量較不深翻、不鎮壓地塊高30%,較淺翻,翻后鎮壓的地塊高15-20%。
目前,又到玉米收獲時期,根據上述存在問題,建議今年玉米秸稈還田量每畝控制到500公斤左右,粉碎長度應小于10厘米,在玉米收獲后,秸稈呈綠色時及時粉碎、及時深翻并撒施10公斤左右尿素。如果土壤墑情較差,應及時灌水。